查看原文
其他

凭什么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第一湾区?

2018-03-20 王德培 福卡智库


摘要


中国的地缘处于陆权和海权之间的枢纽位置,注定陆地、海洋齐头并进。“湾区”作为陆地与海洋的接驳地,恰恰成为中国“补课”海洋文明的绝佳载体。



继去年2017年初,《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批复后,去年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被正式写入国务院工作报告,成为首个国家定义的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不说,专家们更以此疾呼中国进入湾区时代。


湾区仿佛“一夜春风来”,殊不知“春风”早已“润物细无声”。因为早在2008年《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就已提出环珠江口湾区重点行动计划,只是经过6年不痛不痒,到2014年才在深圳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湾区经济。

同年4月20日上海首个湾区经济规划也浮出水面,后从宁波成立杭州湾新区到台州等对接湾区经济,地方层面湾区合作才到来。

2015年,“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底出台的国家十三五规划更明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2017年拟启动的12个城市群规划中就珠三角从地区变湾区,“一字之差”引得珠三角各地浮想联翩,更牵动沿海各湾区蠢蠢欲动。


于是,从民间走向官方,从地方走向国家,从设想走向实践,中国的湾区春天真的近了?



沿海出富人

沿海城市几乎等于有钱城市


毕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约60 km的范围内,人口在250万以上的城市有2/3位于潮汐河口附近。正是海洋撞击陆地,诞生了湾区, 这里孕育伟大的人类文明,开启通往世界的竞技场。

据世行统计,全球60%的经济总量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而几乎发展条件最好的、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若以2010年GDP计算,将湾区视为国家,那么东京湾、纽约湾、旧金山湾在全球国家的经济排名分别为第9位、第14位和第23位。

如果说东京湾是莽夫硬汉,以工业制造取胜,3.68万km2盘踞4383万人口制造了1.8万亿美元GDP;那么纽约湾就是财阀姥爷,玩转金融游戏,2340万人在2.15万km2上创造的GDP高达1.4万亿美元;旧金山湾则是小家碧玉,科技创新见长,仅1.79万km2的面积、760万人却产生0.8万亿美元GDP,湾区经济的能量可见一斑。

虽然相比直线型或外突的弧形滨海地区,湾区三面环陆,并因海岸线长、腹地广而能在小空间内孕育多个港口城市。国际上也多以湾区描绘沿海港口城镇群,却并非所有港口群都能成为湾区;超级大港也只是湾区的基本条件罢了。


事实上,湾区蓬勃的关键,在于创新、开放、国际化与宜居性,以及能否让湾区内置高效的资源配置力——从交通便利到金融发达,既有强大的核心城市牵引力,又有开放的产业集聚辐射力,乃至从城市分工到协调合作,背靠区域创新高地,后拥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连绵群,自能吸引全球人才趋之若鹜,进而焕发国际湾区魅力,当之无愧地成为经济增长极与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珠三角

独占鳌头


若从以上标准看,环渤海、杭州湾、珠三角都有发展湾区的潜力。


只不过,环渤海港口颓势已现,去年航运重组后的中海运就将总部从天津、大连搬到上海、广州;相较之下,杭州湾尽管有宁波港、上海港这两大货物吞吐量世界排名前二的超级大港,但腹地未能覆盖苏南城市群,加之内部协同不善,以致同质化竞争严重。


反倒是珠三角,科技发展要素更全面,既有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更有强劲的高科技。近几年,仅珠三角9市的研发经费占比GDP就达约2.7%,已与美德同一水平线,深圳更是创造了一天55件发明专利的“新深圳速度”。


另据学者测算,2015年珠三角湾区(珠三角9市+港澳2区)GDP约1.24万亿美元,已与2015年排名第13位的澳大利亚GDP相当,照人口超6600万、面积约5万km2计算,该湾区以不到全国0.6%土地和不到5%人口创造了全国约13%经济总量。

而与同类世界级湾区相比,2015年珠三角湾区GDP已是旧金山湾区的2倍、逼近纽约湾;进出口贸易是东京湾的3倍以上;区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是世界三大湾区总和的5.5倍。


显然,珠三角不管是创新能力还是经济当量都已最有条件建设“湾区经济”,但真正让珠三角以湾区脱颖而出的,是地缘与战略的考量。


要知道,正是这个区域,约500年前在闭关锁国下打开了面向世界的一扇窗,150多年前开启了中国近代史进程,36年前又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不单市场化、外向度最高,机制最成熟,而且作为西太平洋-印度洋航线的要冲,近交东南亚,远及非洲、北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桥头堡,自然背负着国家战略使命。加之,香港是金融贸易、澳门是博彩文娱、深圳是高科技、东莞等是制造业,珠三角分工明确,联系紧密、内部均衡,让珠三角成为湾区的东风已至。


尤其这里连接着两种制度、两个市场,更有强烈融合诉求,仅港澳“一国两制”就已迫切需要经济同化来化解政治问题。



三角洲到湾区

命中注定


1、文明角度:农业文明看三角,工业文明看湾区

显然,中国正从三角洲迈入湾区时代。因为三角洲(这种河口冲积平原适合农业发展)在农耕文明就已存在,而湾区只有高度工业化后才能有港阔水深的优良海港,并据此形成发达海港经济区。因此,如果说农业文明的大背景下,三角洲是城市发展的起点,那么湾区,则恰恰是工业文明的大背景下城市发展的起点。

而且,三角洲往往因为江河与内陆联系而能带来广阔的经济腹地,可湾区不一定是江河入海口,却能凭借天然良港的对外贸易以海外市场弥补腹地不足。由此,不同于三角洲对内辐射,带动腹地发展,湾区强调对外连接,恰恰从陆地走向了海洋。


2、城市角度:绝大部分城市和财富集合在海洋岸线,而湾区正是整合的表现

其实早在1994年的《广东海洋经济地图》就将广东沿海划分“六湾区一半岛”,环珠江口湾区就在其列,只是当时刚刚改革开放,湾区缘分未到。可如今伴随中国崛起,却呈现出这个状况:

大陆11个沿海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面积只占全国陆地13%,却集中全国50%以上大城市、40%的中小城市、42%的人口和60%以上的GDP,海岸带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又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黄金带”。加之,中国海洋经济正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16年总量7万亿元,占比GDP9.5%,“十八大”更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中国已挡不住拥抱海洋。


3、国家角度:海洋崛起势不可挡,湾区时代强势来袭

2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曾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大国争霸的世界近代史亦昭示,所有大国的兴衰都取决于海上。正因如此,每当世界发生危机,美国总统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总是:“我们的航空母舰在哪里”,海洋已成一种地缘力量。


国家战略资源争夺

要知道,地球71%被海水覆盖,表面可航行捕捞,仅3500-6000米深的洋底矿产储藏就有3万亿吨,各国嘴上承认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可哪个又不心怀鬼胎,试图分杯羹?毕竟,中国的地缘处于陆权和海权之间的枢纽位置,注定陆地、海洋齐头并进。


国家战略要塞争夺

中国已清楚认识到当下海洋环境有多恶劣,不通过岛链入不了西太平洋,不通过马六甲海峡无法进印度洋,多个咽喉要地控制在别人手上,一旦关闭,贸易停止,能源枯竭,军舰出不去回不来,岂非让泱泱大国成了陆地困兽?中国不但近海半封闭,管理海域仅约300万km2,却有近50%存在海洋争议,更面临美日等海洋强国的围堵,从东海到南海摩擦不断,这也难怪中国避实就虚,以“一带一路”带动海外港口投资,从瓜达尔港到北非吉布提等援建背后无不隐藏着以经济利益换取政治军事空间的战略意图。



海洋大趋势

势不可挡


如此,中国对外争取海洋空间、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对内发展海洋经济、着力建设湾区。正所谓落差多大,发展空间就有多大,比如广东历来的“重陆轻海”就将被湾区发展扭转。而去年政府工作报告四提海洋,要求2020年推出10-20个海洋经济示范区,诸多也将落于湾区之内。福建更以海洋经济为新增长点,发展六大特色湾区,力争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万亿。


由此,中国将迎来湾区经济的大发展,粤港澳也只是踢了第一脚。毕竟,中国城市化已从点到面,进入融合协调的城市群发展阶段。“十三五”中国将建设19个城市群,相较于内陆的都市圈、中部的城市带,沿海就将以湾区打破行政壁垒,进行资源整合与再分配,倒逼大城市对外疏解部分功能,或将带来中小城市的发展机遇。


仅珠三角湾区看,伴随基建互联互通,要素自由流动更快,不仅粤港澳独立的关税区或将被逐步统一,而且从航空网络到港口群,未来都将各有侧重、分工协作,以求经济高度融合,达到区域一体化之效。照此发展势头,从北部湾到胶州湾,未来沿海或现“大湾小湾落玉盘”之象,湾区经济乘势大爆炸。


精彩推荐

个税变了,行业征税还会远吗?

香港澳门?广州深圳!

新经济,都逃不过这三个套路

“老一线”广州被“踢”出?

为什么经济学家的预测经常不靠谱?

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引领还是跟随?

“房子用来住”,房产投资完了?

“振兴东北”的“命门”究竟在哪里?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